通過采訪,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目前汽車互聯服務的定價與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除了高檔及豪華汽車品牌的用戶外,廣大車主似乎多有不滿:“明明車機使用體驗相較于智能手機差很遠,為什么還要收費這么多?”
筆者看來,這種質疑又對又不對。誠然,汽車互聯服務的體驗不好已是被詬病多年的老問題,但企業將服務費定在當前的價位也有合理性。相比智能手機,車載系統的研發過程要復雜的多。以語音交互功能舉例,開發人員要利用算法有效排除在駕駛場景中的胎噪等環境噪聲,并準確執行車主指令。這部分工作往往要消耗廠商的大量資源,導致開發成本居高不下。不過,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還不在于此,真正的癥結是企業沒有為汽車互聯服務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單獨收費用戶往往不買賬,而把它包含在車價中,又很可能使車企在對價格敏感的汽車市場中喪失競爭優勢。
這是一個兩難境地。由于用戶對體驗不滿意或不認為是剛性需求,汽車互聯市場的規模仍十分有限。車企看不到市場前景,當然也就缺乏技術研發與推廣的足夠熱情;而不賣力付出,互聯服務肯定很難真正吸引消費者。在這樣的現實下,行業對汽車互聯商業模式的探索步履維艱。
汽車互聯市場陷入了“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矛盾中,問題的結果同時也是導致問題的原因。而它們的解決,目前似乎只有等待汽車市場的自我演進。隨著越來越多具備互聯功能的汽車投放市場,相信有更多的用戶能夠體驗到用車生活的便利?;蛟S,行動才是推動市場發生質變的正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