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聯網上廣泛流傳一種說法,聲稱“駕駛中國新能源汽車會導致頭發稀少,還有致癌的風險”,如此危言聳聽的傳聞,誤導了公眾,也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對此,江蘇疾控公眾號迅速對此說法進行了辟謠。
江蘇疾控表示,這種說法缺乏有力的科學依據支撐,新能源汽車的確有輻射,但車輛所攜帶的輻射量處于安全范圍之內,并不會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影響,且國家對電磁輻射具備嚴格的限制要求,任何新能源汽車在上市之前必須接受相關部門的EMC檢測,而所謂的EMC檢測則是對電子產品在電磁場方面的干擾能力和抗干擾能力的綜合評定,確保合格之后才會將車輛公布上市。
況且目前市場上的諸多新能源汽車電磁輻射水平較低,據測試,新能源汽車的前排磁場輻射為0.8~1.0μT,后排僅為0.3~0.5μT,如此輻射水平遠低于國家標準水平更低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諸多家用電器的輻射水平,對人體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謂微乎其微。
新能源汽車電磁輻射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包括電池系統,電動機和電控系統。
電池系統在充電和放電的過程中,電池會產生一定的輻射,這種輻射是無法避免的,而汽車電動機也會產生一定量的電磁輻射,但頻率相對較低,帶給人體的負面影響可忽略不計。
電控系統內的電子元件和線路工作也會產生一定的電磁輻射,新能源汽車需要依靠電子元件工作,此類輻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影響微乎其微。
由此可見,市場上的諸多新能源汽車輻射量均處于安全可控范圍內,并不會對人體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也提醒公眾要謹慎對待未經證實的任何消息,相信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