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8廣州國際車展,GAC DESIGN傾力打造的廣汽新能源Aion S驚艷亮相后。1月21日,在位于廣汽上海前瞻設計工作室舉辦的設計沙龍上,我們又進一步向世人揭開了其神秘面紗。
Aion S以獨特的設計,創造屬于電動車的價值和魅力。橫貫車頭的金屬飾條搭配“T字型”前燈,塑造出極具辨識度的“穿云箭”眉眼組合。
分色車頂配以“暗夜星軌”金屬飾條,戲劇性地壓低電動車視覺重心。銳利的線條與雕塑感極強的車身曲面,將電動車的科技感與價值感,完美展現。
Aion S的尾部動感矯健,“數字火焰”式尾燈,以數字化審美,取代喧鬧的聲浪,強化科技風的感染力。
Aion S的“鯨空間”座艙,在創造漂亮外觀的同時,還實現了超大空間與超低風阻的完美融合,其0.245超低風阻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當Aion S以實車形式完整呈現時,“穿云箭”、“鯨空間”等這些被賦予電動車的元素,顯得那樣理所應當、嚴絲合縫。
而實際上,它的設計過程是次不折不扣的、沒有標準答案情況下的探索之旅。今天,我們就從兩個關鍵問題入手,帶你一探Aion S外造型背后的設計故事。
電動汽車應該傳遞給用戶什么印象?
汽車的前臉,決定了其給予用戶的第一印像,同時也傳遞著不同品牌對于電動車設計的理解。
傳統能源時代,進氣格柵和前大燈等,在完成本職功能之外,還擔負起裝飾門面、彰顯品牌態度的作用。
這也是為什么,GAC DESIGN在自己的燃油車產品中,賦予其深入人心的“凌云翼”前臉格局。
那么GAC DESIGN該如何去塑造屬于電動化時代的“凌云翼”呢?在邁出關鍵一步前,不妨先看一下其他品牌是怎么做的。
對于傳統豪門,燃油車時代所積累的無法復制的底蘊,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基石。因此,通常的設計手法,是通過封閉式的格柵輔以電動化設計元素,與自家燃油車作出適度區別。
對于新晉勢力,沒有歷史的牽絆使他們更愿放開手腳,最大限度的剔除燃油車設計元素,創造標新立異的前臉風格。
事實上,在Aion S項目初期,大量涌現的科技簡潔風設計前臉,確實給予了設計師耳目一新的感官,以至于在初次評審時,涌現諸多“無臉化”前臉設計方案。
但當總監遮住方案LOGO時,大家發現問題所在:試想當未來馬路上奔跑的都是無臉化汽車,最初由新鮮和獵奇所引起的“科技感”勢必大打折扣。屆時,又怎么能夠傳遞價值、彰顯品牌呢?
當然,仍有方案表達了對于燃油車設計元素的眷戀,沖擊力十足但稍顯繁雜,無法突出電動車的特點。
沒有厚重的歷史包袱,使我們敢于突破固有陳設;而成熟的造車理念,更要求我們用長遠審慎的態度對待設計。
因此,設計團隊所面臨的不只是在“繁”與“簡”之間的抉擇或調和,而是走出第三條道路,去創造電動化時代的前臉標識性元素。
▼草圖發散,尋找標識性前臉元素▼
▼不斷推敲,奠定最終前臉方案▼
經過草圖、效果圖、小比例模型及1:1油泥模型上的反復推演,最終奠定了Aion S極具辨識度的“穿云箭”眉眼組合。這種既有橫向貫穿感,又有體量穿插趣味性的表情符號,一掃電動車溫和平淡的印象。
設計該如何突破純粹美學的表達?
在電動化時代,設計應突破純粹美學的表達,要賦予Aion S實際使用價值。
設計團隊經過多方考量,讓Aion S在擁有動感姿態的同時,還需兼顧超低風阻和超大空間。我們將這種三者兼顧的座艙理念,形象的稱之為“鯨空間”。
動感姿態
若要解決一個沒有標準解的問題,就必須要提出盡可能多的解題路徑,同時不放過任何一個迸發的奇思妙想,直至發現那命中注定的答案。
純電動平臺為緊湊級轎車布局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往往也會帶來厚重笨拙的形象。因此,從創意草圖階段開始,設計師就不拘泥于傳統轎車的布局限制,通過海量設計發散,探索純電動轎車比例姿態的可能性。
▼設計師在1:4油泥模型階段檢視最初設想▼
即便是在沒有標準答案下的嘗試,設計的過程也不應是漫無目的橫沖直撞。隨著項目的推進,逐漸將探索的路徑收攏至三個最有可能的方向。
▼三個設計方向在1:1油泥模型上被一一塑造▼
▼主題選擇階段▼
其中,一個兼具空間感與流暢造型的方案,獲得評委一致青睞,而這正是我們所一直找尋的答案。
從整體上看,設計推進的過程有條不紊、章法清晰。而事實上,單獨就這個方案的由來而言,可謂是充滿了戲劇性。
▼通過評審的設計師難掩興奮之情▼
該方案來自于一名剛開啟自己職業身涯的應屆畢業生,初出茅廬的他偶然將腦海中依稀形成的電動車印象躍然紙上。
▼最初躲藏在角落的外飾關鍵草圖方案▼
這幅躲藏在評審現場角落小小的草圖,被細心的總監所發現,并且認可了其所潛藏的 “ 新物種 ” 基因。年輕的設計師被鼓勵不斷的回顧這幅草圖,以理想的方式推動方案的深入。
▼從暢想至落地,不因漫長歷程而丟失最初感覺▼
方案賦予了電動轎車動感矯健的比例,干練的腰線與豐富的曲面結合,形成戲劇性的光影變化和向前俯沖的動勢。其標志性的高能脈沖腰線和暗夜星軌飾條,也在最終量產時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超低風阻?
對于電動汽車,續航里程是衡量其實用性的重要因素。當風阻系數每降低0.01,其NEDC續航里程將增加約4.5km。
早在Aion S設計初期,設計師就與空氣動力學團隊、人機布置團隊一起,探討風阻、空間和美學三者之間的結合關系,孕育超低風阻的座艙雛形。
當方案逐步成型后,根據大量的仿真模擬和風動實驗結果,不斷優化方案。此時,眾多風阻、空間與美學間的矛盾點,將會被凸顯。
例如,設計團隊希望Aion S尾部轉角能圓潤順暢的過渡,而空氣動力團隊,則堅持尾部的轉角更為銳利。
▼設計團隊希望方案尾部更具立體感▼
▼空氣動力團隊則要求尾部能使氣流干脆分離▼
既要保留尾部極具立體感的設計,又要保證良好氣動布局,挑戰難度非常之大。于是,根據空氣動力學團隊的風洞試驗和仿真模擬結果,設計團隊反復對設計方案進行迭代。最終的尾部方案,在優異氣動性和極致形態美學間取得完美平衡。
▼風洞測試中以替代件形式反復對比不同方案▼
▼通過調整尾部兩側、上下的造型,使尾流達到平衡▼
正是通過設計團隊和工程團隊的反復磨合,使Aion S擁有比肩世界一流的0.245超低風阻系數,為其NEDC綜合續航里程達到510km,奠定了堅實基礎。
超大空間
“鯨空間”座艙設計,不僅給Aion S帶來了高顏值和低風阻,還為座艙內的每位乘客創造了寬裕舒適的駕乘空間。
Aion S所運用的第二代純電專屬平臺,通過緊湊的前后懸的長度、更長的軸距和延展的座艙輪廓,實現了機艙空間最小化和乘員艙空間最大化設計。
這使Aion S無論是在主觀感受還是在客觀數據上,都超越用戶期待,帶來越級的空間體驗。
人機共生美學
回顧Aion S外造型進化歷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其本質上都是在追問設計團隊:電動化時代下,汽車應如何與人相處,并傳遞什么價值?
經歷過往概念車的探索,以及在Aion S上的試煉,我們認為在未來技術條件下,應始終把科技視為提升汽車智慧的手段,讓設計成為人車情感交融的介質。這種用設計,將技術與用戶的需求,融合體現的新美學理念,我們稱之為“人機共生美學”。
科學在左,強調理性高效;藝術在右,強調感性極美,人性為核,追尋永新!讓用戶更自然的享受先進科技所帶來的切實便利與舒適,而不只是絢酷的科技感。
這一新的理念,將作為起點,貫穿未來廣汽新能源系列車型的設計之中。那“人機共生美學”在Aion S的內造型設計中將如何演繹? ?請拭目以待。
外造型設計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