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西服品牌代表杉杉股份已經決意剝離服裝業務。日前,杉杉股份公告稱,公司下屬控股子公司杉杉品牌運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杉杉品牌”)以H股方式登陸香港聯交所的計劃有了實質性進展,目前已經獲得證監會批復。這意味著杉杉在從服裝向新能源造車領域的轉型更近了一步,但新能源造車未來的前景,在業內看來對于以服裝業務起家的杉杉股份來說仍存在很大的未知數。
近幾年,杉杉股份的服裝品牌業務表現雖然還算穩定,但是多品牌業務卻因為戰略調整的影響導致業績持續下滑。到了2013年,杉杉服裝業務虧損552.91萬元;2014年,將虧損的針織品業務轉讓出去后,杉杉仍未換來服裝業績的提升,當年杉杉品牌凈利潤下滑3.4%,同時多品牌虧損較上年擴大至4505萬元,以致整個服裝板塊去年虧損417萬元;2015年,杉杉股份的服裝業務終于實現了凈利潤扭虧,但1762萬元的收益主要來自關閉及轉讓一些運營低效或無效的公司。
至于獨立上市之后服裝業務將如何發展,杉杉股份在今年的半年報中指出,將“對公司旗下杉杉品牌服裝業務、 其他品牌服裝業務進行資產重整”,目前,杉杉品牌公司已完成資產重整,重整后的服裝業務主要包括杉杉服裝品牌業務及其他品牌業務(LUBIAM和MARCO AZZALI)。但目前,新定位的杉杉品牌在全國只有63家門店。
同時,杉杉的新能源造車項目在業內看來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今年4月,杉杉股份宣布,下屬子公司寧波杉杉電動汽車已經獲得了國家專用車生產資質。目前,杉杉已在15個城市布局,完成充電樁3000個,運營新能源汽車600輛等。但實現專用車的制造距離杉杉股份“整車制造”的目標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從新能源汽車專用車走向電動汽車(乘用車)的生產,在業內看來并不容易。
今年8月,杉杉股份試圖收購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以獲得全球鋰業巨頭SQM的股權(Pampa的主要資產為其所持有的SQM約23.02%的股權),但該次交易在今年8月宣布失敗。這對杉杉股份的轉型路徑形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也被業內認為是杉杉股份試圖降低成本嘗試的階段性失敗。
在業內看來,雖然新能源汽車是當下熱點,但是新能源汽車商業化前景并不明朗。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動力電池技術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杉杉的新能源造車業務仍將面臨諸多考驗。去年5月,杉杉股份發布定增預案,擬募集資金34.56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鋰離子動力電池材料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但是和專業做新能源汽車的企業相比,無論是在資金還是在技術層面,杉杉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從資金投入的角度舉例而言,去年,比亞迪定增了150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項目建設。
對于杉杉造車的風險,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新能源專用車生產的門檻相對較低,相比于乘用車吸引了很多規模較小的鋰電池制造企業加入,希望能借此實現產業鏈向下游的延伸。但是從規模和技術水平上,相比于專業的汽車制造企業,杉杉股份這樣的外來者還存在一定的行業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