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電動汽車領域,與歐美及日系整車廠商相比,作為韓國車企代表的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的存在感并不太強,但韓國企業卻絕對不容忽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LG化學、三星SDI、SK Innovation等韓國電池企業掌握了核心的電池技術,且占據電動汽車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
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之一,電池的研發一直引人關注,有關LG化學、三星SDI、奧迪、保時捷、美國各大國家級實驗室等企業及機構研發電池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韓國政府與20多家民間企業聯手投巨資研發電池技術的行為,還是不得不讓人感嘆一下韓國的大手筆,說其傾全國之力研發電池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上,無論是韓國,還是美國、中國、德國等國家,都設定了電動汽車推廣目標。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國政府、企業乃至媒體似乎格外關注電動汽車銷量一事。中國有80多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這些城市都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車推廣目標,一直以來,媒體及公眾的目光大多聚焦于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以及這些城市能否完成目標,至于這些目標設定的合理性則少有人談及。與之相比,韓國也設立了首爾、濟州島等電動汽車推廣試點,但并沒有明確的銷量要求,而是希望借此增加普通民眾對于電動汽車的認知度,并檢驗哪種電動汽車推廣措施更為有效。
另外,雖然目前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相對于其他國家比較高,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車企在這方面的技術實力強。技術研發沒有捷徑可走,部分車企急于推新車,過于重視銷量而忽視技術研發,終致根基不穩。甚至可以說,政府和汽車業界過于看重銷量也是出現“騙補”行為的原因之一。未來幾年,隨著戴姆勒、寶馬、福特等跨國車企陸續將旗下電動汽車投放至中國市場,中國本土車企的前景著實令人擔憂。
在現階段,電動汽車還算是新事物,不應該過于重視銷量,而是應該考慮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電動汽車普及難題,例如電池續駛里程以及充電設施問題。在這方面,韓國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