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深圳三家公交特許經營企業將根據2016年公交行業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方案要求,進一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計劃,根據客流實際需求調整發車間隔,滿足市民出行需求。
原因分析:公交特許經營改革 遺留問題尚未解決
針對390、374路公交,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指出,這兩條線路屬于公交特許經營改革遺留問題。
據介紹,2007年深圳實行公交特許經營改革,深圳市天誠運輸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誠公司”)作為原38家公交企業之一,屬于被整合的范圍。由于多方面原因,該公司至今未完成整合,仍然屬于獨立經營。近年來,隨著工資水平的不斷上漲,該公司未能及時漲薪,司乘人員流失較為嚴重,出現了發車間隔較大,服務水平下降的情況。
道路擁堵導致 候車時間過長
道路擁堵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公交服務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根據監測,因為擁堵而產生的乘車時間長、發車間隔增加、乘坐舒適性差等市民投訴日趨增加。以M375線為例,該線路全程23.5公里,配車22臺,單邊運行時間70分鐘,基本可以滿足10分鐘一班的發車間隔。由于該線路途經前海路北段、西鄉大道、創業路等多個擁堵路段,高峰期單邊運行時間會延長至90分鐘以上,增幅超過29%,造成高峰期車輛周轉困難,車全堵在路上,總站無車可發,車輛發車間隔延長,車輛運行間隔得不到保證。
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透露,以記者暗訪當日的M244線為例,當日深圳市氣象臺于16時10分發布了暴雨橙色預警,預警區域包括布吉、坂田、龍華新區、石巖等區域。M244線路途徑所有區域均處于暴雨橙色預警中,故企業適當延長發車間隔至15分鐘,當日高峰期(17:25-19:35)M244線路總計發車10車次,平均發車間隔為14.4分鐘。而記者第一次乘坐的M244車輛應該是17:40從深圳東站發出的車輛,而記者實際候車時間為20分鐘,主要原因為深圳東站發車到記者乘車的坂田市場途經吉華路、布吉街等常年擁堵路段,又恰逢暴雨天氣,路阻十分嚴重,導致車輛較晚到達。
整改措施:根據客流實際需求 調整發車間隔時間
深圳三家公交特許經營企業將根據2016年公交行業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方案要求,進一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計劃。根據客流實際需求調整發車間隔,滿足市民出行需求!對于記者乘坐的M244、M375、M378等3條公交線路,已要求西部公汽立即整改,采取多項措施來縮短市民候車時間,提升線路服務水平。
根據調研結果,天誠公司所經營的373、374等公交線路主要客流段為布吉片區至福田中心區,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組織開行了高峰專線17、高峰專線18、M224、M476等公交線路,市民可選擇合適的線路乘坐;390線的主要客流段為民治片區至南山片區,市民可選擇M222、高峰專線12、高峰專線92等線路。
對于記者乘坐的M244、M375、M378等3條公交線路,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已要求西部公汽立即整改,采取增加運力、均衡發班、保障高峰時段的發班間隔、組織車隊管理人員現場值班調控等方式縮短市民候車時間,提升線路服務水平。M244、M375線早晚高峰時段將增加2個班次,M378線路將增加1臺運力,早晚高峰時段將增加4個班次。
加大公交專用道建設力度 保障公交優先戰略的實施
“未來,深圳將加大公交專用道的建設力度!”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負責人透露,將會同交警部門采取科技手段加強對侵犯公交車路權的違章查處力度,同時研究公交優先路口信號燈控等新手段、新措施,保障深圳“公交優先”戰略的實施。
隨著軌道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為保障深圳公共交通系統的健康、協調發展,深圳還將針對公交線網不斷進行優化,降低公交線路與軌道交通及其他公交線路的重復率,將有限的運力投放到最需要的線路之上。比如,為節約社會公共資源,客流量較小的公交線路發車間隔會適當增大。
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承諾,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公交營運信息的發布工作,一是在公交??空揪€路信息牌上公示公交線路的發車間隔,并對較大間隔的線路作出特別提示;二是加大對市民使用手機電子站牌的宣傳,鼓勵市民使用交通在手等APP對公交到站時間進行查詢,減少市民無效的候車時間。
市交委負責人表示,將不定期持續性組織機關工作人員和公交企業管理人員分別進行公交體驗活動,深入調查,主動發現問題,及時優化解決問題,同時加大對司乘人員的教育力度,督促他們文明駕駛,熱情服務,不斷提升公交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乘車環境,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交服務。
前瞻:公交客運量破千萬人次/日 深圳將打造一體化公交體系
記者獲悉,深圳目前公共交通客運量突破千萬人次/日,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分擔率達56%,軌道交通骨干作用凸顯,但在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乘客出行體驗、與小汽車的競爭力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其中原因包括公共交通與城市空間土地利用不夠協調,公共交通“門到門”出行鏈關注不夠,市民出行還不夠便捷等。
記者從市交委獲悉,深圳正在以三網融合為突破點,持續推進公共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1公里步行、3公里自行車、5公里公交、長距離軌道為主”的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構建緊密配合、無縫銜接、可靠舒適的公共交通服務網絡,提升公共交通整體競爭力,力爭2020年高峰期公交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65%,使公共交通成為市民可信賴的出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