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技術的研發,讓人們期望盡快擺脫有線的充電的“束縛”,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避免下車插拔插頭,充電電線的收納和纏繞這些繁瑣之事。無線充電發展歷史已有一百年了,電動牙刷、手機無線充電都已經開始普及,想要盡快的應用到汽車無線充電還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
結合我國擁擠的城市交通,人們大膽的設想,在擁堵停車過程中充電,能大大的節約時間。這似乎是個黑色幽默,其實早在2013年,邊走邊充就已經在韓國實現。他們建成了世界上首條充電公交車道,其本質上是利用了“核磁共振”的原理。首先在長約12公里的馬路地底下部署了電纜,使路面形成20KHz頻率的電磁場,然后在公交車上配備與之相兼容穩壓器和逆變器,最終產生電能,使公交車在行駛過程中充電。
這種邊走邊充的方法之所以沒有普及,還是由于成本高、投入大,普通道路在較大車流行駛過時都要經常修修補補,這種鋪設電纜道路修補起來就更加困難了。拋開鋪設電纜道路這種可能,在擁擠路段設計充電感應裝置是個更大膽的設想,似乎這種設想跟我國的國情更加契合。例如在十字路口、路邊汽車??奎c、公交車站處等等設立充電感應。
設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卻很骨感。就目前我國電動汽車的普及程度來看,無線充電技術的研發并不是非常迫切,市場需求也并不大,企業在生存和發展兩難的境地,生存的意愿會更加強烈。所以,目前只能保留這個大膽的設想,我們期待新能源電動汽車在沖破市場寒冬之后能有更多新技術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