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市場是政策市場。顧名思義,就是被政策引導著走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表示,政策是推動客車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時也是限制、擠壓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他表示,客車行業原本都是在市場競爭中拼殺出來的,客車企業的進步也主要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但是面對利益,有人對政策的理解有了偏差,出現了一些投機、非市場化現象?!靶履茉纯蛙嚲褪潜徽咧鲗У?,現在是只看政策補貼。補貼就像毒品一樣,把企業變成了癮君子?!?/p>
客車就是政策市場
之所以成為政策市,其實也是必然的。
首先是客車行業規模體量決定的。
2015年我國汽車行業銷量超過2450萬輛。而中國客車統計信息網統計,2015年50家企業累計銷售5米以上客車數量是25.65萬輛,僅占整個汽車行業1%左右。即便按照中汽協數據2015年銷量為59.54萬輛,也不過占2.4%。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客車只是汽車行業占比很小的細分市場,客車業的走勢對于整個汽車產業影響力很小,產業政策和相關政策的制定者對客車業考慮得也很少?!蓖粞笾械囊粭l小船,只能隨波逐流?!皼]有話語權”的客車行業,只能跟著政策走。
上述專家認為,客車不是國家政策的重點,但是,中國客車的規模已居世界第一,自主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且在出口上表現出很強的競爭實力,客車行業有理由受到政策和政府的扶持。
其次,客車產品的社會屬性。
客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關系到社會利益,本身就是一種政策性很強的產品。特別是因為客車承載著乘客生命、財產安全,必然受到國家政策規范與制約。公交客車、農村客車、旅游觀光客車、校車等產品各自承擔著一定的公益服務職能,這也決定了客車市場的需求和政策之間的密切聯系。
追政策就是追市場
與客車有關的政策大致可以分為:節能減排、公交優先、營運管理、安全升級、信息化和智能化幾方面。
10多年來,《營運客車類型劃分及等級評定標準》JT/T325已經成為客車技術的方向標。每一次修訂都會增加不少符合現實需求的內容,不僅對客車產品的升級換代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而且還能夠引導客車企業實現技術平臺的升級。而燃氣客車發展、公交市場擴大、校車興起、臥鋪客車退市,這些客車細分車型的變遷,也都是由政策變化引發的。前些日子,引發行業內強烈爭議的《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征求意見稿),可能也會起到行業洗牌的作用。
如果只隨著國家法規的升級而升級,這種方式客車企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有些法規還帶有強制性,可能會讓企業陷入困境。這就需要企業具有“走一步看三步”的眼光。近些年,對于客車行業影響較大的政策,當屬排放升級、新能源補貼等政策,其實都有跡可循。
譬如,汽車排放標準在環境、能源壓力下逐步升級,客車企業對于環保政策的重大變化始終在密切關注。節能減排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排放升級的政策動向其實不難判斷。所以主流客車企業大多早有準備,在排放標準正式實施之前,已經準備了產品升級,這才得以把握住淘汰“黃標車”帶來的產品更新換代機遇。
新能源客車也是如此。
在拿出真金白銀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出臺之前,主流客車企業多半也都啟動了關于新能源客車的研發。正因為有了客車企業前期的投入,在政府出臺了多種形式的購車補貼激勵政策之后,彌補了產品技術成熟度不足和初期的高成本后,國內新能源客車市場快速啟動。即便面臨政策補貼退坡,有實力的企業也并不擔心,甚至表現出歡迎減少補貼、迎來市場競爭的姿態。這位專家認為理應如此,“怕什么呀?新能源客車作為行業發展方向是沒有問題的。
” 畢竟,產品研發的前瞻性是客車企業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既然客車市場是政策市場,研究政策熱點,緊跟政策變化,其實就是在遵循市場法則。在政策之前提早布局,抓住每一次發展機遇,企業的高速發展自然會水到渠成。
只看政策并不健康
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會給客車行業帶來一定影響,特別是有關新能源政策的是是非非一直是行業熱點問題。
對于客車行業來說,此前的政策多是對產品結構性的調整、對運輸方式的拉動、對區域市場的調整,這些都是市場機制的調整。而只有新能源政策不同,因補貼太高而具有很大誘惑力、是之前客車企業從未見過的資金調整。
新能源客車高速發展最大的支撐因素是政策性補貼,這也是新能源客車產品的最大制約因素。表現在:一旦某一種新能源客車產品在政策性補貼目錄中被剔除,市場也將會受到毀滅性打擊,過去是傳統的混合動力客車,未來,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這些產品同樣可能會面臨這樣的風險。
如果完全以補貼為導向,忽視和懈怠基礎性開發,這肯定是不正常的??蛙囆袠I專家總結道:“在利益面前沒有誰能做正人君子?!钡呛觅嵉腻X不好拿,他認為只追政策補貼,當時可能會得到利益,卻是走不遠的。要攤薄這種風險,就必須不斷改進產品結構、豐富產品型譜,更好地提高客車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業內人士看好即將調整后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側重技術發展的調整,應該能夠改善行業亂象。他補充說:“不論什么政策都是雙刃劍,政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蛙嚻髽I還是要兩手抓。
” 記者采訪的客車業人士也表示,國家推廣新能源的初衷不能說是錯的,但在落地的過程中,產業的思考邏輯和操作手法出了問題?!斑@么多人參與政策,漏洞錯到補貼大于車款,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就像皇帝的新裝,需要整個產業的集體反思?!彼f,也不能說是新能源擾亂了行業,應該說是企業決策者在新能源面前發展得比較糾結,擾亂了企業正常的邏輯思維?!捌髽I一定要有長期和短期目標之分,做實業的不是做資本的,政策可以有但也可以沒有。作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有系統風險預警能力?!?/p>